十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呈近10倍速裂变式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70倍;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由1.72%增长至3.48%,在京津冀地市中增幅最多——
协同创新十载:京津科技成果在保定“落地生金”
探寻京津冀协同创新,保定是不可或缺的观察窗口。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东风,风驰电掣的京保高铁将两座城市紧密连成一体——2015年4月28日,北京中关村在保定设立京外首个创新中心,《人民日报》头版以《中关村进保定》为题,对“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挂牌运营的意义进行深度报道:“突破首都‘虹吸效应’,打破固有合作模式,移植活跃创新基因。”
目光向保定,十年奋进,全市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抢抓机遇、蓄能积势、提档升级,努力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切实肩负起“在全省走在前列、打造新样板”的光荣使命,全速驶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快车道。
国家战略的动力有多强?十年来,保定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由1769家增长至17312家,呈近10倍速裂变式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由5.3亿元增长至378.34亿元,增长了70倍……正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和支撑下,保定经济“长”的态势一直在持续,高质量发展内核聚变升级。
向新应变:
苦练原创“内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40公里,41分钟——北京向南,来保定投资兴业的企业越来越多。
此前,普华永道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首次发布《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报告,保定市作为河北省唯一入选城市榜上有名。
由此带来的一个重要效应,就是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
十年来,保定坚持把未来产业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把创新驱动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抓手,找准新产业、新赛道的切入点,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做好实验室与市场的中介,加快制定氢能、生命科技等未来产业创新行动方案和支持政策,持续打造具有保定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2021年,保定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揭榜挂帅”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市科技局先后发布7批次、199个项目,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安排2965万元对58个项目给予支持,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过3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已成功揭榜项目中,有38个来自京津,占比50%以上。
抗蚀干膜是印刷线路板(PCB)生产过程的关键专用材料,核心技术及工艺一直被国外发达国家垄断。2023年12月,经过与揭榜方——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两年合作攻关,保定市首批发榜项目、航天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印刷线路板(PCB)高性能抗蚀干膜研究开发”项目率先通过专家组验收,并实现产品小批量生产和首单销售。
“项目协议金额3000万元,获财政支持资金200万元。科技部门助企角色清晰有力,整个实施过程简洁高效,研发进度比预期还要顺利。”航天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分公司副总经理臧立恒说。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保定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研发投入强度创新高》,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协同创新一旦打通,科学、技术、人才、创新等优势资源和要素将在京雄保有序流动。
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东风带来的创新红利,保定不少产业板块实现了从0到1的华丽升级,“北京研发、保定转化,雄安创新、保定先行”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半导体新材料方面,保定中创燕园与北京大学共建北大-中创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大幅提升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生产研发能力。
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保定华翼风电叶片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风能协会加强合作,英利集团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微电子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工合作,共同申请并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项目。
在生物医药方面,河北三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儿童医院签约,承接造血干细胞移植进仓基地项目技术服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佑祥教授团队研制的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原型机,在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研发成果转化。
近十年来,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从1.72%提高到3.48%。尤其是2022年,全市研发经费从94.55亿增长到135.2亿元,增幅达到43%以上,成为全省3个突破百亿元的设区市之一。
向实求变:
提高含“新”量,重塑高质量发展内核
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有着扎实的创新基础和雄厚的实力。
瓣瓣同心,随着三地城市间交融互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推进,为保定创新驱动及产业协同筑牢了发展支撑:
——宏观层面,保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显著增强;
——中观层面,京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保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形成合力;
——微观层面,保定构建起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纽带的协同交融的合作创新网络。
十年来,国家战略动力强劲: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创新基地“中关村元素”项目纷纷落地,吸引了300余家创新企业和机构入驻,入驻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亿元,已有33项科技成果落地发展,吸引京津冀创新人才超3000人,园区企业拥有知识产权数量超1000件,为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提供了经验样本。
十年来,中国科协、中科院、中关村、中国农大以及疏解央企、京企等像是一颗颗火种,为创新保定点燃希望之光。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保定市围绕终端带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全力构建起“7+18+N”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大力支持科技型、高成长型企业发展,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并给予精准重点扶持,推动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没有任何形式比事实更有说服力:
中国农大涿州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生命科学研究、重大疾病治疗、动物育种提供重大支撑;
中国石油油气勘探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内油气勘探计算机软件研发领域唯一的一家国家级创新平台;
保定风电设备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风电技术的创新和优化;
立中合金集团技研中心主持和参与起草了21项国家及行业标准,为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
以汽车产业为例,全市目前共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499家,集群产值超千亿元。2月6日,长城汽车发布数据,1月份销售新车10.4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295.48%。当前,该公司正全面布局氢能产业,投资656亿元在保定建设生产基地,加速驶入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赛道”。
向强聚变:
构建创新生态,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
北京有“金种子”,保定是片沃土。
近年来,随着连续三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六届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白石山第三代半导体峰会、中国保定·资本大会、都市农业创新发展大会等高端峰会的成功举办,院士专家、企业大咖云集,保定人气越来越旺、朋友圈越来越大。
许多嘉宾谈及对保定的印象:“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突出,有多所高等院校,发展潜力十足。”
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唯GDP论,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谋求高质量发展?锚定“服务首都、对接京津、联动雄安”定位,保定坚持以创新为钥,不断深化城市发展思路和转型闯关路径。
人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重要的资源。
保定市强力出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来保定就业创业的十二条措施》,共推出10万个岗位。其中,重点产业提供岗位35000个,“7+18+N”重点产业体系现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2000个。各类资金补贴达到15项,在统筹用足用好上级就业补助资金3.73亿元基础上,财政将提供配套资金,用真金白银、真情实意支持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在保定创事业、创生活、创未来。
聚才,还要引智。
保定积极出台《保定市科学家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将“院士周末工作坊”“科学家活动月”工作机制化,与69个全国学会、2100余名院士专家建立合作关系,聘任115位院士专家为“保定市特聘专家”,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强动力。
如今,随着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同步作出《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保定创新迎来更大利好。保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6个产业集群达到2000亿级,超低能耗建筑等3个产业集群达到1000亿级,发展物探等一批100亿级产业集群,聚力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研发投入提升行动,我们将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激励,有效调动县(市、区)研发投入积极性。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服务与统计工作相结合,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机构,深入开展‘一对一’专家服务。”保定市科技局局长贾文征说。
作为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闯新路是时代赋予保定的发展之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时代交响曲中,1000万保定人民将秉持创新精神,不负嘱托、不负梦想,昂首走向现代化新征程。
产业园推荐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